close

 孔子誕辰2567年,國人又紀念起孔子。

央視新聞的微信夜讀也發文說:「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上,他的聲望之高,無人能望其項背。他的思想,在中國人的生活中,是一股活的力量,影響我們民族的立身處世之道。他是所有中國人的老師。公元前551年的今天,孔子誕生。今晚,再次呂讀他說過的話,跟著他,學做人」。

讀過這段 飽含激情的文字,我為中國人感到悲哀,被 一個一事無成的孔子騙了2000多年。

有人詫異我為什麼說這樣的話?

我要告訴中國人:央視新聞的微信夜讀引用孔子的第一句話: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就是孔子抄襲別人的。

抄襲是什麼人品?抄襲別人的人怎麼做老師?這樣的人能教你做人?為什麼中國人至今還頂禮膜拜?

不可能。抄襲了誰的?

一些人一定要追問我。那我告訴大家:孔子抄襲的是比他早170多年的管子的話。

孔子的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。出自《論語‧顏淵篇》、而《管子》一書有兩處講到相同的話:《管子‧小問》說:「非其所欲,勿施於人,仁也」,《管子.版法解》說:「己之所不安,勿施於人」。

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,而管子生於公元前723年。整整比孔子早了172年。
另外給國人普及點文化知識,現有典籍中,老子《道德經》、晏子《晏子春秋》、孫子,《孫子兵法》、《易經》,都比孔子的《論語》早。

孔子《論語》中三次提到管子:

子路曰:「桓公殺公子糾,召忽死之,管仲不死。」曰:「未仁乎?」子曰:「桓公九合諸侯,不以兵車,管仲之力也。如其仁!如其仁!」

——《論語.憲問》

子貢曰:「管仲非仁者與?桓公殺公子糾,不能死,又相之。」子曰:「管仲相桓公,霸諸侯,一匡天下,民到於今受其賜。微管仲,吾其被髮左衽矣。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,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。」

 ——《論語.憲問》

子曰:「管仲之器小哉!」或曰:「管仲儉乎?」曰:「管氏有三歸,官事不攝,焉得儉?」「然則管仲知禮乎?」曰:「邦君樹塞門,管氏亦樹塞門;邦君為兩君之好,有反坫,管氏亦有反坫。管氏而知禮,孰不知禮!」

——《論語.八佾》

有一說法,《春秋》為孔子所作,《左傳》和《國語》來源於《春秋》。而《國語.齊語》就照抄了《管子》的「大匡」、「中匡」和「小匡」。那是幾千字的文字。

儒家經典中抄襲《管子》最明顯的是今天人們大加推崇的《弟子規》。
《管子》一書中最像儒家的還有「雜篇」的《弟子職》。馮友蘭就講到了《弟子職》與儒家經典《弟子規》的關係。顯然相差太遠。《弟子規》原名《訓蒙文》,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,其內容採用《論語》「學而篇」第六條的文義,列述弟子在家、出外、待人、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。《弟子規》記錄了孔子的108項言行,共有360句、1080個字,三字一句,兩句或四句連意,合轍押韻,朗朗上口;全篇先為「總敘」,然後分為「入則孝、出則悌、謹、信、泛愛眾、親仁、餘力學文」七個部分。但很明顯的是書名和形式是抄襲了《管子.弟子職》。羅根澤認為《弟子職》是漢代儒家所作,抄襲對象是禮義之書《曲禮》。但根本的區別是,《典禮》是講一般人的禮義規範,而《弟子職》是講學生的規則,除了禮義,還有學習。根本不是一回事。也有人說,《管子.弟子職》和清代的《弟子規》相同,也來源於孔子《論語.學而》,更是讓人感覺牽強附會。

奉勸各位,讀點書,不要人云亦云,學習和瞭解真正的中華文化。
 

arrow
arrow

    Hamster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